近年来,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原本服务于大学教研的高校博物馆,也随着对社会开放力度加大,逐步走出“深闺”,展品展陈频频“出圈”,“能见度”越来越高。
根据国家文物局2024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为6833家,“藏在”高校里的博物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热”成为常态的当下,从文化展示到社会参与,从专业深度到文化温度,如何更好地融入大众文化生活?高校博物馆正在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小而特”有大看头
“这里有个兵器王国!”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一位母婴博主发布的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参观攻略,获得1200多个收藏,相关话题的浏览量超20万。
网友们戏称这里是“男孩子的快乐大本营”,纷纷表示“军事迷得去看看”“是爱国教育的好地方”……
2024年1月起,南理工兵器博物馆开始为期两年在周末节假日对社会公众开放,在122天的开放时间里,共接待社会公众5万多人次。
据南理工兵器博物馆馆长姜慧敏介绍,前来参观的社会公众多以家庭为单位,“博物馆火炮展厅里陈列的自行反坦克火炮等,难得一见,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在现场表示大受震撼。”
如果说公共博物馆致力于传播文明通识,那么高校博物馆呈现的就是知识的切面。“系出名门”的高校博物馆,围绕教学科研而建,与学术前沿相关,可谓一校一馆一特色。
在山东大学博物馆,上万件文物大多数是本校考古专业师生亲手发掘、修复的;中国农业大学的饲料博物馆里,动物的“食品多样性”让人大开眼界;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郑和航海文化博物馆,可以看到郑和下西洋船上的舵杆;南京审计大学货币博物馆里的展品,浓缩了人类货币几千年的沧桑岁月……
除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等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大部分高校博物馆面积不大,有的以校史馆、标本馆、展陈空间等形式存在,普遍规模较小。然而“小身材”也有大看头,特色的藏品构成、独家的解读角度,对许多群体来说魅力无穷。
“快看!这里有个煎锅!”这是许多前来参观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的人,对汉代铁鏊的第一眼印象。
据馆方介绍,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摊煎饼神器”,铁鏊见证了小麦由粒食到面食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饮食结构不断进步。同时,它代表着中国冶金和饮食业的巨大分野和变化,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专业的解读下,这个铁锅一下子‘高大上’起来了。”一位观众说。
高校博物馆不是公共博物馆的“缩小版”。“小众”的展陈之外,“小切口”的公共服务活动,让高校博物馆展现出独特的青春活力。
3月8日,名为“春春江江花花月月”的夜场活动在中央美院美术馆拉开帷幕。身着汉服的学生衣袂翩跹,伴随着《良宵》《思泉》等中国古典名曲,观众仿佛走进《清明上河图》。在线上直播的弹幕里,网友留言称赞这是现代版的“兰亭雅集”。
在成都理工大学旁,是中国西部首座以地学为主要特色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博物馆),这也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建的重要文化地标项目。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