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门户
中国梨都----砀山梨之变
来源:中纪央媒网 浏览量:435
分享到微信:
二维码

砀山,被誉为“中国梨都”、“中国酥梨之乡”,其境内百万亩连片的生态果园,曾被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大连片果园产业区”。得益于黄河故道独特的气候与土壤,砀山酥梨得以质优味美,展现出难以抗拒的魅力。

每到春天,果园里花开连片,雪堆云涌,气势恢宏。其中又以良梨镇“梨树王”风景区蔚为壮观,2800多棵百年老梨树,铁干虬枝,白灿灿一身银装,一幅乌龙披雪的壮丽美景!

当地人说:“梨树是长在地里的‘铁庄稼’和‘摇钱树’。”据统计,目前砀山梨种植面积已达40多万亩,其中酥梨25万亩,百年以上老梨树留存6万余棵。砀山酥梨品牌价值达190.64亿元。2024年,砀山县全县梨产量达109.54万吨,产值35.49亿元,其中砀山酥梨74万吨,产值19.24亿元,砀山酥梨全产业链产值达127.43亿元。

砀山酥梨产业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找寻前行的动力。探寻它的产业跃迁脉络有助于了解砀山酥梨背后的兴衰密码。

沙土地里长出的“金疙瘩”

在皖北平原的晨雾中,百年梨树的虬枝与5G基站的信号塔相映成趣。这个曾饱受黄河泛滥之苦的砀山县,如今正以“世界梨都”的新姿,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演绎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篇章。

100多年前的黄河改道北徙,在砀山县境内留下一条46.6公里的古河道。黄河流经砀山期间,有记载的决口和泛滥多达五十余次。黄河走了,结束了长期洪涝灾害,留下了漫天黄沙,“张嘴沙打牙,庄稼被打瞎。”正是在这片270平方公里的独特沙土地上,诞生了世界最大的连片梨园和著名的砀山水果产业。

砀山酥梨真正得以大面积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末,砀山开始治沙,尤其看到在沙土地种植梨树的效益后,先后在黄河故道两岸建起了园艺场和果园场。自此,酥梨在砀山落地生根并扩散开来。到了六七十年代,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能兼顾的酥梨,在砀山得到了快速发展,光是梨树种植面积,最高峰的时候就达到了50多万亩。砀山酥梨从那时开始名声大噪,享誉全国。

“酥脆甘甜”的砀山酥梨,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非常稀缺,全国水果商人汇集砀山抢梨。到90年代中期,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地头收购价每斤接近2元,一亩梨园就是一个万元户。

尾随水果商人到来的是各地的梨苗商人,他们把砀山酥梨引种到了江苏、陕西、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新疆、云南等地。到2000年初,除砀山本地有50万亩连片种植的砀山酥梨外,全国各地引种面积近500万亩,几乎占到当时全国梨树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加之砀山酥梨丰产的特性,其产量更是占到全国梨产量的48%。产量的激增让产品的势能快速耗散,砀山酥梨由于产量过大,价格瞬间下跌。

“当时,所谓的砀山梨这个品种除了砀山县外,其他省市也有种植,例如丰县、宁陵等地。然而大家都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同样,砀山梨生长在气候、水质、土壤等不同的地方,结出来的果子味道也是有所差别。正宗的砀山梨除了个头大、不圆滑的长相外,最大的特点就是清甜爽脆,汁液丰富,咀嚼后不留渣。而那些被吐槽肉质粗糙,核子很大的绝对就是冒牌砀山梨,这也是导致砀山酥梨价格崩塌的原因。”砀山县酥梨研究院副院长王学良回忆道。

顶层设计下的产业革命

当新世纪曙光照亮果乡时,砀山人清醒意识到:单靠规模扩张的时代已然终结。随着中国的水果市场从供给短缺转向大宗水果能满足市场需求,如何在砀山酥梨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形势进行品种引进、品牌打造和产业链创新,是县委、县政府积极面对的关键问题。砀山县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4111”计划,三年后又修订为“3211”计划,邀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帮助砀山县制定《砀山县水果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通过规划实施,结合砀山县水果产业发展实际和市场需求,明确适宜种植酥梨区域,科学推进低效果园改造提升,推动种植结构调优,即保留优质砀山酥梨30万亩左右,通过高接换头发展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黄冠梨、翠玉梨等20万亩左右。早中熟梨成熟时间比酥梨早了一个多月,既丰富了砀山产区梨品种结构,又拉长了梨的采摘销售期,避免集中上市。

“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让梨农实现增收致富是摆在砀山人心头的一道考题。”在砀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楠看来,通过稳定砀山酥梨产量,因地制宜引进新品种,调优种植结构,适度发展水果加工业等一套“组合拳”,使得砀山水果产业完成第二次升级。为抓好优质果品生产示范带动,2019年砀山县政府选择3000亩集中连片优质梨园,建设集“智能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农旅相结合”为一体的“一号梨园”,代表了砀山梨种植的最高水平。“一号梨园”使用了大量传感器、自动杀虫装置、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这个高标准梨园不仅用于试验示范,还解决普通梨农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开设了辅导班,免费向种植户介绍标准化生产,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2022年以来砀山县以农业生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加快推进砀山酥梨全产业链建设。制定出台了《砀山酥梨现代化改造方案》《砀山酥梨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砀山酥梨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把“世界梨都”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效益和竞争力更高,制定了《砀山“世界梨都”行动方案》,为打造“世界梨都”描绘了蓝图、确定了时间表、路线图。

也正是政府的顶层设计使得砀山梨得以重生与发展,继而迎来了“高光时刻”:“科技赋能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砀山梨产业示范样板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创建示范区”“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十佳梨区域公共品牌典型案例”“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十强县”等荣誉也纷至沓来。“3211”计划的出台,标志着从“量”到“质”的战略转型。通过规划的精准导航,30万亩核心酥梨区与20万亩早中熟品种形成时空组合拳,破解集中上市困局。

每年金秋十月是梨农们最忙的时节。“一年光梨子收入就有10多万元。”68岁的樊大爷是砀山县良梨镇良梨村人,和梨树打了40年的交道。从最初的几棵树到现在种植十几亩共五百多棵梨树,酥梨成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砀山县双赢水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会敏则是从梨农成长为农民企业家的典型代表。

“当时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制约了果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果农收入。2003年,我在村里成立了水果协会,吸纳会员50多户,建立基地200多亩。协会采用‘统一修剪、用药、施肥、销售’四统一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水果品质,基地生产的优质酥梨销售到上海、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果农的收入也明显增加。这种抱团发展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果农的抗风险能力。”孙会敏说,“2008年,全县酥梨大面积减收,而我们生产的酥梨稳产高产,以每公斤2.4元的价格畅销市场。”尝到水果协会带来的甜头,孙会敏决定扩大规模。2008年1月,他投入资金300万元,创办了以砀山酥梨为主,集生产服务、产品市场开发、技术培训等为一体的双赢水果专业合作社。

科技守护的绿色“芯片”

砀山县园艺场的梨园里,传感器在雾霭中闪烁微光。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砀山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专家高正辉打开手机App,300年树龄的“梨树王”土壤墒情实时跳动——这个曾见证黄河决口的古老果园,此刻正经历着数字时代的基因觉醒。

2004年,安徽省将水果产业定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组织果树专家团队与砀山县一同,通过政府扶持、财政资金支持、科技项目实施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围绕砀山酥梨产业发展中技术难点和卡点,加强科技攻关、支撑引领和技术服务,并与砀山县园艺场共建“砀山酥梨试验站”,及时帮助研究解决技术难题,提供给砀山产区使用,为砀山酥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梨树生长特点、研究工作开展和科技服务需要,高正辉不定期要带团队到砀山酥梨试验站示范园开展树体改造、树势复壮、大树补接、花果精准管理、早春冻害防御、科学增施有机基肥与果园生草、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果园宜机化智慧化等酥梨提纯复壮、优良品质恢复、优质高效栽培等12项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并示范带动砀山梨产品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8%以上;同时,为丰富砀山酥梨后代品种结构,他们一直在努力培育优良后代品(株)系32份,并培育出“皖梨1号”“皖梨2号”等6个新优品种。“比如‘皖梨1号’是以砀山酥梨为亲本培育出的新品种,保留了砀山酥梨酥脆、甘甜、爽口的特点,比酥梨果核更小、糖度更高、上市更早,外观好看又好吃,很适合推广种植。”每一个选育的酥梨后代品种,高正辉都能详细地介绍出各自特性优势。

这些科技专家和农技人员的执着让百年老梨树们焕发了“第二春”:良梨镇梨树王景区梨园里有着全国最大的古梨树群,百年以上老梨树4800余棵,其中“梨树王”果树有300多年了,被评为“全国最美树王”和“全国最美古树”,通过使用提纯复壮等技术,百年老树又发新枝,现在每年结酥梨2000多斤。通过品质恢复和品种改良,砀山酥梨口感更加酥脆,果核变小,糖度平均提高0.5%~1.2%,维生素含量达到2mg/100g以上。

百年“梨树王”发新枝。

围绕独特的水果资源优势和良种发展趋势,砀山县加强酥梨品种保护研发,激活绿色“芯片”,不断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建立砀山酥梨品种培育与保护基地,强化普查建档,全面开展酥梨种质资源普查,实行“一树一档、一树一牌、一地一册”,为全县6万余株百年以上古梨树建档挂牌。强化良种繁育,制定《砀山酥梨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严格开展良种(苗木)繁育基地认定与标准化建设,明确基地建设品种、规模、区域,目前已建成基地12个,规模达3800亩。

走进良梨镇的数字果园,会听见科技与传统的奇妙对话:物联网设备编织的天罗地网中,“一号梨园”的相关数据一切尽在掌握中。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着百年“梨树王”的生命体征,水肥一体化系统让每株古树都拥有专属营养师。梨园里设有一个小型观测站,里面安装了测温、测虫等各类数据采集设备,梨树上则布满摄像头、传感器等。有了这些设备,即可全天候监控梨园,并采集风力、风向、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墒情等数据,实时上传“数字果园”信息化管理平台控制中心,实现数据化、智能化管理。

过去一到梨花盛开的季节,果农们就提心吊胆。“现在有了这些设备,我们对梨园管理就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砀山县农业农村局研究员田娟打开砀山数字果园App,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土壤温度、水分、pH值、氮磷钾含量等实时数据一一显示出来,“一旦温度低了,平台会发出低温预警,果农就可以第一时间采取除霜防冻措施。”通过这些传感器和各类智能设备,“数字果园”实现线上操控、远程会诊功能。当梨园或某一棵梨树出现问题,农户在平台上直接联系果树专家。专家通过梨园摄像头和传感器的数据,便可查找问题所在。“数字果园”还引进了一系列智能化装备,如无人驾驶割草机、无人驾驶靶向喷药机、多功能植保机、无人驾驶辅助管收机等,在梨园耕地、开沟、水肥灌溉、喷药、除草、采收运输等关键环节发挥作用。

在砀山县,这样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已有16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53个,覆盖面积30余万亩。95.79%的测土配方施肥率与80%的绿色防控覆盖率,让看天吃饭成为历史记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套智慧系统正在培养数字新农人:当50后果农退休时,年轻一代凭借数据模型即可执掌万亩梨园。这场由政府主导、科技赋能的产业革命,使砀山酥梨品质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用数据重塑“中国酥梨之乡”的金字招牌。

掀开“农头工尾”的新篇章

当小吊梨汤生产线邂逅古法梨膏工艺,砀山也掀开了“农头工尾”的新篇章。去皮切块、熬制调味、装罐封口……在砀山县安徽龙润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厂里,多条生产线正加紧生产着小吊梨汤等产品。一款小吊梨汤成为公司的明星产品,累计销量已超5000万罐。龙润堂采取高新加工技术及现代智能化生产流水线,现已研发生产出了梨膏、梨膏糖、小吊梨汤等30余款酥梨深加工产品。通过与三只松鼠、美国都乐、上海老城隍庙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开展合作,近两年来,公司累计销售砀山梨深加工产品约3000吨,价值1.2亿元,带动220余户果农年户均创收约3000元。

走进砀山县的安徽爱泽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选果车间,流水线上,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对一颗颗梨果分拣、加工、包装……一箱箱砀山酥梨完成包装后,即将运往全国各地。“我们的分拣线原来是6条线需要6个工人,现在6条线只要1人。”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全自动水果分拣线投入使用可以实现对酥梨果型、糖度、果核关键指标分级筛选。公司拥有面积约10万立方米的冷库,已成为集冷冻、冷藏、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公共仓储冷链物流中心。

在首家以梨文化为主题的民宿——“梨小萌”内,上海游客王女士正体验着“朝采酥梨暮观星”的诗意。要让游客住到乡间的梨园里,真正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相隔不远处的良梨村里还有一个利用闲置农房改造的梨树王民宿群,在这里可以一网打尽当地特色的美食和农特产品。新兴的农文旅业态给全国各地的客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游客体验。

未来的砀山,将不只是砀山酥梨。这座皖北小城正成为新兴的水果之都,甚至有望成为水果价格指数城市。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习近平抵达吉隆坡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 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话别 中国转向巴西采购至少240万吨大豆!美大豆协会主席慌了:关税战将使不少农民破产 铁路五一假期火车票,开售! 推动国安教育 守护共同家园——香港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
10万亿+!这份“成绩单”透视中国外贸底气 让小菌菇开出奋斗的青春之花 入境增4成!美妙的“China Travel”继续火 雷军时隔八天再发文,回应小米手机3月激活量中国第一 糖尿病患者不能喝茶?医生告诫:不想病情加重,尽量少喝这4物
丝绸之路上的石窟艺术与文明流变 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举行会谈 我国将全面推行以养老护理员为重点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特展在故宫开幕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从这些方面入手
“水果姐”和贝索斯女友一起上天了 三河“绿招牌”闹剧:将权力任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梨都----砀山梨之变 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和全球南方合作注入新动能 国务院港澳办发言人:全力支持澳门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贸易战下推动楼市企稳回升不能“摸鱼” 全新电动MINI JCW两款车型上市 售价22.48万元起 台媒点破玄机:大陆用“美国招数”打到了美国“七寸” 俯瞰壮美普拉喜琼峰 乡村产业园5G滴灌“浇”出80万斤订单
这场会见中,习近平主席两次提及“定力” 博主控诉在腾格里沙漠月亮湖露营被掀帐篷,景区回应 中国科学家成功“拼”出小麦完整基因组“拼图” 共筑生命防线,这份抗癌“实用指南”请收下 孤岛渔村用上了“绿色电”
香港“体育券资助计划”5月启动 夜市地摊“一元租” 城市升腾“烟火气” 成都开行固定时刻中亚班列 光伏绿电绘就“农光互补”智慧农业新图景 羽毛球亚锦赛:陈雨菲女单夺冠 国羽双金收官